
-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号,可搭乘地铁一号线在农业南路站下车,从D口出,步行即可到达。
- 可搭乘公交车G23路、B38路、K901路、G29路、S131路、G919路、B202路、158路到金水东路农业南路站下车。
点击次数:4860 发布时间:2021-03-10
“十四五”是我馆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省级馆向“河南自然博物馆”国家级馆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开启之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机遇,融入新发展格局,紧跟时代步伐,为实现“生态强省”目标贡献力量。
(一)致力于实现“四个目标”:社会公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科普教育形成品牌优势和生产力;自然资源事业支撑服务更加高效;科研学术水平继续保持国际影响。
(二)致力于建设“四大中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中心,自然珍品收藏和研究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心,自然资源成果大数据中心。
(三)致力于完善“三大体系”:完善自然博物馆藏品体系,科学内控管理体系,资源信息传播体系。
(四)致力于实施“三大工程”:实施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科学育才工程、特色展览工程,不断提升服务和教育水平、研究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争取进入国家级博物馆第一方阵。
今年全馆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厅党组“133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人民至上,扛牢“公益和事业”使命,着力“三个发展”,做好“六项”重点,凝心聚力服务好自然资源事业,推进博物馆工作全面发展,为迎接建党100周年贡献力量。
(一)着力转型发展,尽快实现“地质博物馆”向“自然博物馆”转变
完成“河南自然博物馆”挂牌和更名系列工作。根据新职能,迅速转变观念,明确新使命,理清新职责,确定新任务,拓展内涵外延,做好“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海洋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展黄河远古生命省内外巡展,彰显生态保护公益宣传。实施“镇馆之宝”科创项目,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激发职工科技创新活力。持续扩大社会宣传,发出自然博物馆声音,传导生态品牌影响力,尽快发挥行业生态文明传播中心和国家级“自然博物馆”作用,扩大社会知名度。
(二)着力长远发展,积极推进河南自然博物馆新馆立项
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对标厅下达的重点任务,扎实开展新馆立项前期自然资源调查、内容概念大纲、标本征集采集方案设计;深入调研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模式,破解立项难题;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组织召开自然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充分研讨论证,扎实做好自然博物馆新馆立项前期工作。
(三)着力创新发展,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为自然资源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1.进一步提升公益性社会影响力
提升观众服务能力和水平。补充讲解新生力量,完善讲解员培训和管理制度,提高讲解队伍整体水平,形成讲解工作健康发展的梯度,促进讲解员队伍建设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完善志愿者培训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志愿者作用;加强展馆各功能间的精细管理和展馆设施设备安全运行管理。
突出抓好特色科普活动和精品研学课程,加快文创产品研发。深入贯彻生态保护理念,展示宣传“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知识普及和科普教育。开展“科学四季”特色科普活动,设计原创性科普课程、科普读物、科普微视频,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专家讲堂、手工课程、视频教程系列成果,强化科普品牌效应。致力“认识地球”精品研学课程发布和推广,加大与中小学、教育机构、社区、乡村文化建设对接,积极推广,为青少年科学素质社会教育、乡村振兴文化强镇建设发挥博物馆阵地作用。加强与知名文化机构、馆企合作,加大研发文化产品,尽快形成产品优势和经济效益。加强与科技主管部门及科协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夯实自然资源科普事业。
2.全力做好厅九项重点工作支撑服务
持续推进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工作。完成地质资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矿业权基准价评估研究,高质量完成国情调查任务,加大绿色矿山建设技术服务力度,拓展技术服务领域,为“三个转变”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高标准做好矿产资源破坏鉴定,拓展土地资源破坏鉴定,为“三大行动”提供技术保障。建立迅速响应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严格质量把控,配备高精度设备仪器,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确保鉴定成果高质量。
采矿权审批技术审查提速,高效服务好厅“放管服”改革。提高站位,认真学习新政策新要求,完善审查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和技术要求,加强业务培训,严格审核把关,创新工作方法,加快推进矿业权电子档案示范点项目,为矿业权审批改革贡献博物馆力量。
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重大工程项目成果档案入库,服务保障好厅重大项目建设。编制全省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规划,统一指导三个分库开展省地勘基金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清理与保护专项,分批分级开展入库和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全国共享和社会服务。用好国家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持续创新资料借阅服务模式,做好国情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项目成果汇交服务。制订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启动地质资料大数据建设。
推进自然资源重点项目档案入库工作。完成“国土三调”“脱贫攻坚”“执法档案”入库,“国土二调”历史遗留档案整理,矿业权电子档案实时在线汇交。重点推进建设用地审批、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项目档案入库。清理历史档案移交,破解库房饱和难题。
开展河南省黄河流域重要古生物化石抢救性发掘与保护专项,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做好科学支持。查明河南境内黄河流域古生物化石资源和保护现状,梳理一批重要保护名录,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流域内重要化石抢救性发掘和产地保护示范工程,助力化石产地乡镇文化旅游建设。
3.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完成省古生物化石保护专家委员会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换届,以项目带动研究人才培养,完成中央及省级财政项目。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总结矿业权基准价研究成果,创建自然科学传播与科普创新中心,提升矿产及科普领域研究能力。推进《河南省国土资源志》工作,完成《科技卷》出版,《河南省古代国土资源志》评审和送样,推进《土地管理卷》完稿。
开展藏品体系研究和建设,逐步增加典型动、植物标本,典型矿产地系列标本采集,继续开展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平台项目。
4.启动“智慧博物馆”建设。我国即将进入“5G”时代,智慧博物馆是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要紧跟时代创新发展,将深入开展调研,制订周密方案,整合已有数字化资源,集中攻坚,启动智慧导览、数字藏品、智慧消防专项,提升博物馆服务管理现代化水平。
5.开创自然资源系统教育培训新局面。聚焦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推进培训管理平台建设,重点落实《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高质量完成各期培训计划;破解课程设计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培训质量及培训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等工作难点;紧盯厅工作重点举办一批特色培训班等。
6.进一步夯实基础,着力提高保障能力。一是绝不松懈,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二是确保安全运行,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推进“消防安全标准化工程”和“双控体系建设”,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各项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常态的管理运行模式,确保博物馆场馆建筑、观众、信息系统等方面安全运行。三是继续对展馆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与提升。四是着力优化内设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主业、优化结构,对内设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岗位目标管理与人员聘用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培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预算支付机制,坚持内部审计不放松,确保财经和廉政安全。